登录

父母这样说话,孩子感到窒息

Mar 22, 2024
 
作者:Maggie

大家好,我是Maggie。在每天的工作中,我都会跟很多父母交流。大多数父母找到我们的原因是孩子出现了抑郁、焦虑或低自尊等问题。除了联系精神科医生与孩子交流,我们也会不断地提醒父母:父母不改变,孩子一定挣扎。

很多父母都跟我说过同一句话:我跟他们(孩子)没话说。他们深爱孩子,却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

今天的视频中,我将和大家分享我在过往经验中观察到的三种错误的沟通方式以及纠正方法。

 

一、不允许对方跟自己有不同观点

 

有些父母非常强势,控制欲强。每当进入一段对话中,他们都有非常明确的立场和观点,并不允许对方跟自己有不同观点。

 

比如:一个女孩想穿牛仔短裤上学,妈妈看后非常担心地说:

你穿这么暴露干什么?知不知道老师同学会怎么看你?快点换掉!

 

二、长篇大论

 

在一段对话中倾向于自说自话,充分地表达自己,却疏忽了沟通是双向的,需要倾听对方。

 

这样的沟通方式,会让对方没有任何沟通欲望,甚至想要逃离。

 

三、充斥着负面评价和不认可

 

比如,当孩子做了两件好事,一件错事。家长盯着错事来回责怪。

 

或者,当孩子做了一件好事,家长会说:“有什么好得意的?比你优秀的大有人在。”

 

总之,孩子想要从这样的父母口中得到认可,难如登天。

 

或是对孩子感兴趣的事/分享的想法不闻不问,不认可。

比如,无论对方说什么、怎么说,都是:“我不认为是这样/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你没能说服我

 

这种沟通方式和态度会导致孩子在沟通时非常压抑或许孩子开始还会努力自证,但久而久之,孩子必然会放弃沟通,关闭心门。

 

下面是一些可行的改变方法:

一、互惠原则

 

当你对一个人好,对方也会想着回报你。当家长能做与孩子在平等的位置沟通、持有开放的态度和观点(或当实在无法认同孩子观点时,可以去尊重、承认孩子的感受)时,孩子也会愿意倾听家长的观点、接受家长的意见。

 

沟通中需要注意的是,对话的目的不在于宣泄自己,而在于通过一来一回的表达和倾听,去理解彼此的感受和立场。

 

在与孩子沟通时,目的并非说服对方,而是增进彼此的感情。作为家长,我们更加有责任去做一个倾听者,引导孩子更多地表达自己,鼓励孩子告诉家长自己的心事。

 

三、刻意关注孩子的情绪和感受

 

与孩子建立信任、亲密的链接不能停留于对孩子的话表面的理解。需要家长试图听懂,而不是听见。

 

比如,当孩子说:“妈妈我们好久没去迪士尼了,我好想去”,而你知道三个月前你们才去过时,习惯立刻进入批判的家长可能会说:“你瞎说!我们三个月前刚去过。

 

而学会主动倾听表面以下孩子情感的家长可能会问:“怎么了,最近是不是很无聊,又想去迪士尼啦?

 

两种回应会给孩子带来截然不同的感受,区别在于,第二种表达方式会鼓励孩子更多地和家长倾诉最近的感受。

 

 

 

订阅我们的⼼理专栏

每周⼀篇⼼理学科普⽂章,养育“⼼质”健康的孩⼦